首页

cd ts视频网站

时间:2025-05-30 01:34:21 作者:“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在北大举办 浏览量:50954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胡默达)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环境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就环境史研究、教学与“影像环保”课程展开交流研讨。

  北京大学“影像环保”课程全称“影像环保——科学、意识和行为变迁”,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联合开设。该课程创新性地将影像艺术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整合历史学、法学、传播学等六大学科,构建“历史反思-科学突破-意识觉醒-文化传播-行动变革”五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图为贾峰在研讨会上发言。潘旭临 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在会上表示,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自1972年创立以来,构建了“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2004年,贾峰和张世秋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的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的市场化”,吸引了10余所院校的上百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成为当时绿色教育示范的佳话。自2023年起开设的“影像环保”课程,继续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树立了环境教育的标杆。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从中国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发菜的故事”,分析了国家、地方以及草原牧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他认为,推进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图为张世秋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与会学者认为,环境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和多主体协作等创新性手段推动发展,开设“影像环保”课程,是进行高校环保教学创新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张世秋指出,环境问题研究较为复杂,需要跨学科视角应对。

  “环境史研究要集合环境、经济、传播等多方面力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利华表示,历史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均没有确定的边界,过去前者更多关注人的问题,现在两者应相向而行。

图为王利华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会议还设置多个研讨单元。在地方经验交流环节,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程伟介绍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山东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原主任钟福生通过分享十年拍鸟经历,用多幅照片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成效。

  本次研讨会首日,与会人员观摩了“影像环保”课程,并参与了学生研究小组汇报会。据悉,该课程正在筹备制作慕课,以方便更多高校学生交流学习。(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内蒙古举办赛马节 松弛感溢出草原

3月23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22日晚间,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近郊一家音乐厅发生枪击事件。目前袭击事件已造成至少60人死亡、145人受伤。俄网络媒体消息称,恐袭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增至70人。不过,该消息未得到俄官方确认。

李强出席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周美华告诉记者,爷爷在世时,常讲家乡事给她们听,也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长辈影响下,她们从小就学写毛笔字,养成诵读及手抄经典哲理、诗词的习惯。

福建省百花文艺奖获奖作品展演亮相国庆假期

张宗真委员发言说,澳门回归二十五年初心如一,共享了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谋发展,是澳门居民勇担民族复兴历史责任的共同心愿。要加快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以更大力度推动民生改善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把“一国两制”制度坚持好、完善好,把美好家园建设好、发展好。

台资制造业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在江苏苏州举行

(一)2023年12月31日前持有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但尚未申领《北京市居住证》的人员,符合资格条件的,可参加2024年积分落户申报,并应按市公安局有关要求及时办理《北京市居住证》。

最高法:贯彻从“治罪”到“治理”理念 促进森林生态有效修复

2023年7月,恢复新加坡、文莱的免签;2023年11月中哈(哈萨克斯坦)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2023年12月试行法国等6个国家免签;今年3月1日,中泰互免签证协定正式生效;今年3月14日,我国对瑞士等6国试行免签政策……中国免签“朋友圈”的扩大,让更多外国旅客享受到“说走就走”的便利。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截至5月31日,上述16国有超180万人次外籍人员免签入境来华,占相关国家来华人员总数的近八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